Drop Down MenusCSS Drop Down MenuPure CSS Dropdown Menu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廣告祭!唔制!》-植入式廣告的最好示範

《廣告祭!唔制!》是近年最能夠讓小弟入場開懷大笑的喜劇(對上一部是11年的《邊個波士唔抵死》)。 日本拍喜劇向來有一手,特別在節奏的處理尤其出色,出色在懂得何時收何時放,一連串笑蛋過後,又能夠用幾分鐘喘氣位去推展劇情,建立人物,笑料密集轟炸的同時,沒有忽略到一部電影最基本的責任:講故事。而且命題簡單直接:對自己坦誠,不要為名利而出賣靈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描寫廣告界的電影,《廣》本身已經是一個最好的廣告示範,拍出了能見度高,而又不致令人反感的植入式廣告。

廣告中的廣告

先來一個品牌Logo Close Up再Zoom Out這種近乎白癡的植入式廣告只有香港人才夠膽拍出來,無創意、無膽色、冇意念,要月餅有月餅、要壽司有壽司、要綠茶有綠茶,應有盡有。一個成功的廣告絕對唔會向你明買明賣。《廣告祭!唔制!》示範了何謂一個成功的植入式廣告。

電影裡頭有一種產品貫穿整部電影,不是狐狸(貓?)烏東或者獅子狗,只有MacBook才是真正由頭帶到落尾。沒有一個老套Close Up,亦從沒有一句對白提及過有關Apple的相關產品,或任何聯想,你留意到的,彷彿只是單純一個銀色、薄、輕巧的Notebook,好像沒有企圖。這種有意無意,若有若無,但能見度極高的植入廣告來得高明。不難發現,百二分鐘裡面,從沒有其他牌子的手提電腦出現過。MacBook來得不算明刀明槍,只有隱晦地告訴(暗示?)觀眾,每一個有idea有創意的廣告人,不論任何國籍,任何性別,只會用蘋果。


除了MacBook,Toyota的宣傳來得更加明顯。不過,在明目張膽的同時,它又好能夠巧妙地利用戲中的情節,張Toyota自身品牌與電影綁在一起,令兩者關係不可分割。第一,戲中參加廣告祭的Toyota廣告片本身已經有趣,把汽車零件換轉成真人,去表達每個細節都是度身訂造,贏概念。第二,讓觀眾對電影Toyota廣告片的命運與Toyota連結起來。戲中那段參展的Toyota廣告片受到外國勢力的打壓而不得志,但始終邪不能勝正,一段高質素的廣告片最終都能排除萬難,擊敗列強,獲得世界欣賞。如此設定,用意太明顯不過吧。話雖如此,作為觀眾的我就算明知你擺明車馬,都一樣受落,起碼唔會突兀,起碼你可稱之為「劇情所需」。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無人區》-黑吃黑吃黑吃黑...

拍過《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的寧浩無疑是當今中國影壇,其中一位能獨當一面的新生代導演,把犯罪、喜劇、暴力、黑色幽默共治一爐。如果以外國導演來比較的話,他就是中國的Guy Ritchie。《無人區》是公路電影,是犯罪電影,是西部片,也是喜劇,集幾種genre於一身。

《無人區》是我今年暫時看過最具娛樂性的一部電影。內容十分簡單,就是一個黑吃黑吃黑吃黑的故事。背景大部分時間設定在一個方圓幾百里無人的區域,人煙稀少,無警察,無枉管,只有一間黑店。某程度上,無人區象徵住一種無政府狀態,一但進入了,再沒有任何所謂的統治者,沒有法律,沒有規範,沒有道德,只有弱肉強食,食物鏈一層扣住一層。你以為有槍便是贏家的時候,別人的斧頭比你強;你有架盔甲車的時候,別人有架更堅硬的大貨車;你以為掌控一切的時候,別人又有比你高明的計謀。無人區的世界,帶領觀眾點回歸到一個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無論你是律司、警察、奸商、殺手,要在無人區存活下來只有一個途徑,就是你要比人強。當一個社會再沒有枷鎖束縛的時候,人類的獸性將會重新展現。

在弱肉強食,個人凌駕於規條的設定下,《無人區》玩得可以比其他電影瘋狂。因為有著如此不受限制的放任,劇情再不用受太多規律所限(除了中國電檢),鏡頭底下,誰也可以死,誰也可以不死,永遠差不著下一步,一眾看似無關痛癢的小角色,可能突然會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每一部黑色犯罪的片子都離不開命運與巧合,觀眾的偏愛很大程度基於它的突如其來,你可以玩得瘋狂,玩得天花龍鳳,但最緊要你能夠自圓其說,否則容易令人感到所謂的「你講哂啦」。

在眾多轉折過程中,有些橋段看似不合情理,怎麼說也說不通,但當你回想一下劇情時,你又會因為電影在你無意間種下的各種線索,使你本來認為荒謬至極的情節變得合理,每一個曲折離奇的扭橋相對地有跡可尋,足夠讓你信服。導演利用的,可能只是一件小物或一件小事,作為橋梁,去串連起每一場,達至環環緊扣效果。在處理轉折方面,導演寧浩一貫出色,早已掌握扭橋手段,玩弄觀眾於鼓掌。

若然以一部商業電影去評價,《無人區》已沒甚麼好挑剔。寧浩的黑色幽默令人聯想起昆頓塔倫天奴或者高安兄弟,能拍出一種讓觀眾laugh at things that are not supposed to be funny的境界。演員方面,不單只徐崢和黃渤,七八個角色全部獨當一面,幾位閒角戲份未必多,但你離場一定會記住任何一位。如果你喜歡我以上提過的任何一位導演,我肯定《無人區》絕對會是your cup of tea。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魔警》-每人心中都有一個魔警?

林超賢的場面調度在香港無疑是首屈一指,早在《火龍》、《逆戰》已領教過他在處理火爆場面的功力,雖然兩者都是他失敗之作。《魔警》野心大,想表達的比以往多,不再是點到即止,調子比《線人》《証人》更悲情抑壓。不過,一如以往,林超賢在劇本處理上存在著頗大問題,好多沙石,好多反駁地方。以往觀眾入場睇張家輝多過睇戲,有張家輝一人之力挽救,今次退居配角,沒有了他充滿能量的演繹,焦點回到電影本身,不少問題浮現。

林超賢一直存有個頗大毛病,他喜歡撚鏡,說穿了則是炫技。《火龍》有,《逆戰》亦有,都不及這部《魔警》,過度迷戀花巧成為了他更上一層樓的阻礙。一些穿插真實與虛擬之間的場口,又或者超級Slow Motion,《魔警》玩得過火泛濫。我明白導演原意希望透過視覺效果去展示王偉業心理上的失調,頭半小時觀眾會看得過癮,但越看則越膩。兩小時電影差不多三份一時間在如此Show Off,密集程度多到啃不下。這種處理,理應是一種手段去彌補真實拍攝上的不足,而不是純粹視覺上的轟炸,反客為主,流入俗套之地。既然用得著那麼多特技,倒不如花多點時間修補劇本上的空洞,尤其是突然神勇跟蹤鬼王黨的一段,過份省墨。

只有短短兩個小時,王偉業好像經歷過太多,他一生被數件事情綑綁:兒時父親教導的極端正義、萌生邪念的報復、長大後對警察母親的贖罪、誤救韓江的自虐式自責、彌補錯誤而再次出現的心魔,最後回歸人性本善的教贖。背負起歷史背景,角色的複雜程度是近年香港電影少見的。吳彥祖是好演員,為電影減磅,演出準確到位,亦很可能成為從演以來的代表作。不過,有著相當不俗的表現的同時,又好像總是欠了甚麼似的,差了一點突如其來的靈氣,沒有那種能夠一人擔起整部片子的個人魅力。同片的張家輝則有這種靈機一觸的時候,不用多,可能只是一個小動作,一個眼神,已經為角色灌注養份。《線人》的綁匪有這種魔力,出場只有幾十分鐘的韓江亦有震懾全場的力量。感覺上,吳彥祖演得盡力,但仍然等待著一個開竅的時機。

電影中所謂的魔警,不是那個精神失常的王偉業,亦不是警隊的二五仔,那個穿警察制服對無辜市民開殺界的韓江才是真正的魔警。魔警,從來沒有在電影的現實真正出現過,純粹是王偉業潛意識裡頭一種心理投射,混合了戲中兩個張家輝的特質(警察的背景與韓江的魔性),而衍生出來的代言人。《魔警》的真正衝突建立在理智與心魔的較勁上,在內不在外。王偉業的心魔一直被壓抑在心深處,每當心魔出現,即萌生起殺戮念頭。另一方面,因為兒時父親灌輸何謂正義的觀念,讓他道德上抑制住邪念。燒死誤殺老豆的警察是心魔的勝利的象徵,結局引火自焚則是一種自我救贖與解脫。


要一概評論整部《魔警》有點困難,獨立分開比較好說。論劇本結構,《魔警》與上年的《掃毒》相似,《掃毒》在張家輝復活後完全失控,而《魔警》的劇力則隨張家輝之死一同埋葬於森林,兩者皆墜入了前重後輕的陷阱,擺大個頭,中段劇力便無以為計。剪接亦一樣,前半緊湊,後半段力有不逮,硬不起來,花哨太多顯得雜亂。論演員,吳彥祖與那個大陸女演員都吃力不討好,最精彩反而落在六個鬼王黨之上,尤其飾演首領的廖啟智,絕對有力再次問鼎金像男配角。縱然林超賢電影的整體質素未必部部如意,但有一項傳統依然能夠秉承,無論在《火龍》《逆戰》這堆半失敗作到今年的《魔警》,每套電影的第一幕他都能夠迅速抓緊觀眾眼球,最起碼先聲奪人,打響頭炮。《魔警》的頭十五分鐘是精華,第一場七人酬神謝禮更是精華中的精華。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白日焰火》-中國化的黑色電影

剛奪得柏林金熊獎的《白日焰火》在香港電影節上映了兩場,為參展版。基於商業上考量,大陸正上映的版本大約有七八處不同,節奏加快了,鏡頭縮短了。雖然影片很大機會會在香港上映,但上映的是哪個版本依然是未知之數,有幸於電影節率先觀摩的觀眾比較有福,至少能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版本。

黑色電影一向是香港比較少出現的一個Genre,反觀中國大陸近年不少電影都充斥住強烈的黑色味道,這類型有一定市場,票房亦相當不錯。刁亦男拍來這套不折不扣的黑色電影《白日焰火》,沒有寧浩的瘋狂放任,走多點偏向寫實主義的方向。

映後問答環節中,其中一位觀眾問道,導演是否刻意加入了一些象徵主義的東西,刁導回應了一句「現今中國就是這麼荒謬」,立即引起全場哄堂大笑(或者共鳴?)。相當矛盾的是,荒誕在中國竟然變成了寫實,戲中個別離奇場口原來是導演的親身經歷。

電影的荒謬情節果真不少,麵檔的人眼、委員會的一匹馬、大白天的煙花等,全都是不解釋不說明的,拿走了對劇情推進沒半點影響,減掉了,戲依然繼續。正因如此,相信未來必定會有更多觀眾嘗試去解讀片中的一些所謂留白,尤其是奪了個小金熊後。我個人估計,大多這些若有若無的小情節,只是導演增添劇本荒誕情度的一顆棋子,一個小把戲,不像《讓子彈飛》來得那麼明目張膽。同時間,又無可否認這種小得沒關係的東西正正是電影一個好看的泉源,模糊一點有時候比看通看透更加引人入勝。

已經提過,《白日焰火》是套典型到不得了的黑色電影,突如其來往往是這類型電影一個重要的元素,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導演透過突發事件去展現出人類在面對命運的一股無力感,開首的兩個公安如是,公安組長亦如是,都是無力對抗的一員,無力招架死亡的突然來襲。

縱觀全片充斥著暴力、死亡、壓抑、鬱悶、悲觀、危機、孤獨等原素,配上美艷危險的蛇蠍美人,你越靠近這女,危機彷彿越來越接近,好像下一秒就撲向你似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東北哈爾濱,根本不用多修飾,本身這片荒涼之地已經散發住一股沉寂的危機感,了無人煙,只有一大片白的可怕的雪地。貫徹黑色片調子,強烈的光暗對比,和誇張失真的陰影,張東北雪地瀰漫著的悲觀情緒添多了幾分。導演拍出了冷峻滄涼的同時,刻意強調了霓虹燈的出現,尤其摩天輪上的一幕,棗紅色的霓虹燈直接打到桂綸鎂臉頰上,神秘莫測東北女人更加讓人摸不透。


總括來說這部《白日焰火》,未必會乎合大眾那杯茶,節奏有點怪怪的,不太好說,你以為捉得緊其實甩掉了,頭三份一去得很快,往後節奏又無以為計,只以緩緩步調前進。如果想看偵探片,你一定失望;看懸疑驚憟,或者滿意;喜歡看怪誕看黑色的,必然笑著離場。片子一切設定,走的完全是黑色路線,完全繼承了傳統黑色電影的套路。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觸不到的她》-虛擬反而更實在

今屆奧斯卡九部入圍作,除了《引力邊緣》只有《觸不到的她》是虛構,是超現實,是科幻,有趣的是云云作品中只有以上兩部才是真正緊貼我們現實,現實不只是我們能觸到的看到的,而是我們能從中獲得共鳴,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的。前者以災難格局包裝,講的是老掉牙大道理,放手與重生,開宗明義,簡單直接;後者更是獲得了最佳原著劇本,論結構論劇本嚴謹程度《觸》絕不及另外幾套,劇本贏的是導演兼編劇Spike Jonze的前瞻性,大膽地透過一個不存在(還是未存在?)的空間去展現今時今日的世界觀,在人類與科技有著緊密聯繫的同時,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人類的存在成為了一個一個的獨立個體。諷刺又有趣的是,一部描寫未來的電影反而最能夠與時代接軌。

劇本創作成功與否有時候未必與是否原創有直接關系,很大可能故事的切入點和角度才是真正令一個劇本昇華的原素。以虛擬程式作前設絕不是甚麼新鮮事,早在04年已經炮製了一部《智能叛變》,往後亦不乏追隨者,但講談情說愛的則只有有這部《觸不到的她》。導演透過一段人與程式的戀愛,去側寫城市人的孤寂,好像比同類型作品走前了幾步。

Joaquin Phoenix飾演的Theodore每日執筆替人寫信,感情豐富、 浪漫、感性、幽默,但偏偏離婚後找不到穩定伴侶,遇上合適對象時畏首畏尾,不敢去馬。虛擬情人Samantha找來替補身體時,Theodore反而周身唔不自在,寧願與一把模擬聲音玩Cyber Sex亦不敢與一個實實在在的肉體交歡。回想一下,其實我們每天生活都掉進了這種無形陷阱,你是否寧願在Facebook留下一句Happy Birthday亦不願花十秒打個電話親身祝賀?或許這就是人與人疏離的最佳詮釋。電影利用了一種嚴重扭曲的價值觀去揭示當今社會的反智,探索人與科技的平衡,滲透著近乎病態的意識形態,科技走得越前,人類倒退得越後。

電影沒有標明地點年份,觀眾只能自己推測,有別於科幻電影,沒來得那麼天馬行空,與真實世界最大不同只有那個類似Siri的彷人系統而已。導演在架空地域和時間的同時,建構了一個看似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利用了一個異常廣闊寂寥的單位,透視主角心靈上的寂寞,刻意營造的空間感散發出一陣無處不在的寂寞,空虛感覺四處蔓延,讓人無處可逃。除了Theodore單位,另外幾個場景包括Office、天橋、樓梯都刻意彌漫著一股孤獨氛圍,Office的獨立間格好像要把同事之間分隔;天橋長期被濃霧覆蓋;樓梯只剩下自言自語的路人,一切設定彷彿為寂寞而生。


十年前Sofia Coppola的《迷失東京》拍出了繁華鬧市孤獨一面,成為經典,往後荷里活再沒有一部寫城市寂寞及得上《迷失東京》,直至今年的《觸不到的她》。有人講過,真正的寂寞並不是你周圍沒有任何一個,而是圍繞著你的可能有許多個,但你依然感到寂寞。以上說話套入《觸》不謀而合,Theodore經常穿越同一條天橋同一條樓梯,街上不乏路人,但人與人互相從沒有半點交流,全部人都彷若個體戶,只剩下低頭自然自語地與OS深交的人。百二分鐘內,類似片段不斷,人類幾乎缺乏了溝通能力,當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問題存在的時候,危機很可能已經達到一個無可挽回的地步。電影結尾看似開放,實質引領了主角(甚至觀眾)一條出路:人與人的聯繫才是社會的根本。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True Detective》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都因害怕那種無了斷添食,而對美劇大打退堂鼓。HBO的《True Detective》可能會是你的一個選擇,一季八集,每集一小時,不多不少,集集精雕細啄,最適合一些不太喜歡追長劇的觀眾。以一部電視劇來講,《True Detective》擁有一個超強卡史,單是剛出爐金像影帝Matthew McConaughey配Woody Harrelson已經令劇集可觀程度大增。小弟愚見,McConaughey在劇中的演出甚至更勝《續命梟雄》讓他稱帝的愛滋病病人。

簡單來說《True Detective》是電視版《七宗罪》,充滿黑色味道,講述兩名警探在追查一宗妓女被殺案時,發現更多被埋沒的真相,而兇手很可能是一個甚至一群宗教狂熱份子⋯⋯

有別於香港,西方劇集與電影之間的差距沒有如香港般的洪溝,不單是影片整體質素,分鏡、場面調度等亦如是,單憑片段,你可以分辨到TVB與港產片的區別,但你未必能介定到一部美劇與一部荷里活電影之間的分別。《True Detective》製作嚴謹程度甚比A級電影,劇集的場面調度盡顯導演功力,成功營造出當時美國南部荒敗之地的壓抑感,一種彌漫住鬱悶感覺的氛圍,讓觀眾看得不大舒服自然。其中一集,導演更是拍了一個長達六分鐘的追逐鏡頭,或許你對此劇未必感興趣,但單純以觀賞角度來講,這六分鐘依然值得一看。另外,劇集大部分時間採用了雙線敍事模式,都是同類型劇集比較另類的玩法。

同一題材劇集觀眾可能看得多,但以一季一宗案件的型式來表達絕對是史無前例。有別於一般懸疑驚慄劇,影片節奏不算明快,除個別追逐場面,只維持在一個平穩節奏上,這樣反而有利於build up整個查案環境的黑色氣氛,讓觀眾與兩名探員一同深陷在案件。以往我們看美國懸疑電影或電視都充滿住極大量dramatic元素,《True Detective》拋開了這種既有模式,回歸到一個最基本抽絲剝繭的查案方式,每個線索環環相扣,兩名探員獲得的線索,你亦同步知道,彷彿把一宗案件由頭至尾盡收觀眾眼簾下。外國甚至有fans整合了劇中超大量資訊,去推測嫌疑犯,分析解構兇手的犯罪動機,極之瘋狂。

一般查案片的二人組合通常離不開以老帶嫩,又或者衝動小子配冷靜派的互補長短,《True Detective》放棄了以上兩個典型搭配,另覓方向,創造了一個頗有趣的組合。理論上二人戲份各分一半,但事實上角色的主導性更則重於Matthew McConaughey飾演的Rust上。Woody Harrelson飾演的Marty設定為傳統警察,一切依規則辦事,擁有美好家庭,間中偷食,平凡至極。相反,要解構Rust這個角色毫無疑問要比Marty複雜得多,他是個現實主義者,是那類打從心底偏離社會傳統價值觀的Anti-Hero,帶上幾分反社會人格,令劇集有意無意多了一份反宗教的意識型態。每句出自他口中的對白夭心夭肺,你未必明白他究竟在講甚麼(戲中的Marty其實一樣),但你一定好清楚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相信編劇花在他身上的時間絕對遠超其餘人物。McConaughey的演繹更是超水準。


總括來說,《True Detective》是一套充滿電影感的短篇劇集,相信喜歡查案片的觀眾對此劇必定愛不釋手,尤其是早已看厭了公式化、枯燥乏味、典型、沒趣、冗長、超現實橋段的我們。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黑殺令》-昆頓式西部片

Quentin Tarantino是小弟其中一位最喜愛的導演。他奉獻一生只拍一類電影,一種難以介定是什麼類型的電影,總知一看你自然覺得很「昆頓」的那種。有點似香港的杜琪峰或王家衛,一直堅守自己風格。隨便從他們影片抽看幾分鐘,都必然滲透著導演自身的濃厚色彩,就像一個品牌。

以marketing角度看昆頓,無疑這是個很出位的品牌,自第一部《落水狗》後,已成功build up了市場一個獨有image,他的片子幾乎是沒有一個直接對手,除他以外根本沒有其他拍「昆頓片」的導演,或者應該說無人會拍得比他好吧。今回《黑殺令》理應列入為西部片,但它橘子裏依然藏著昆頓的DNA。

《黑殺令》片長接近三小時,感覺不算冗長,比以往少了很多口水,劇情環環相扣,幾個字一個小高潮直到最後兩個大爆發,回歸QT式復仇。論劇本《黑》談不上迂回曲折,沒有如經典作《危險人物》的剪接玩味,回歸最基本的拜師、師父被殺、報仇、英雄救美,有點兒向邵氏與西部片致敬的味道,在腰間開鎗的動作與四十年前Clint Eastwood的獨行俠如出一轍。

罐頭音樂依然是他品牌的其中一個特質。眾所周知昆頓是個影癡,較少人知的是他同時也是個音樂發燒友,據說電影中的配樂不少都是經他親自挑選。由於不少原曲出自三四十多年前,質素稍有瑕疵,導演又不希望重生灌錄,盡可能保留原汁原味,這種懷舊帶點拆聲的音質反而為電影添多了一份cult味。另外,他亦特別喜愛以對話推動故事,除兩集《標殺令》外其餘作品都以口水多見稱,經常「一輪嘴」連珠炮發,尤以中後段李安納度出現後為甚。其中借頭套諷刺3K黨一幕最抵死啜核,句句夭心夭肺,真夠賤。

不過,真正要數到QT拿手好戲依然是標誌式灑血。縱然《黑殺令》真正三級的場口並不多,比較血腥的只有猛丁加與狗食人的兩幕,但震撼程度仍然不遜。說暴力,可算是他拿手好戲,於處理這類暴力場面時,他未必會去capture最嘔心、最核突、最血肉模糊的一下,反而刻意地去留白,把鏡頭焦點放於其他周邊事物之上,例如被染血的花,又或者借其餘配角的反應去暗示那幕的核突程度,讓觀眾自行去幻想。這種心理上的反射遠比單純眼球的刺激要強得多,無論影象多血肉橫飛都不及你自己「想像」的畫面強。

在設定人物背景上,導演借助當時美國奴隸社會作為支撐,刻意來了兩個黑白配,在塑造人物角色上建立兩個對立面,Django與管家Stephen一個對比,Dr. Schultz與財主Calvin一個對比,四人各自代表現實社會中不同階級不同背景的一群人。兩個黑人角色均可代表社會最卑賤的一層,但Django選擇去對抗強權,嘗試與白種人平起平座,Stephen則甘願為奴,反過來欺壓黑人,見盡Stephen所講的奴性。而懸紅獵人Dr. Schultz可喻意為社會中的知識份子,開明革新、打破常規,Calvin則是霸權主義的象徵,發財不立品,搾乾弱勢社群。不論在任何國家任何地方,社會絕不乏以上四類人。結尾中的殺戮尤如對霸權的挑戰,釋放潛在抑壓,所以我們才看得過癮,拍案叫絕。

在末段的明爭暗鬥之中,兩陣頗有鬥戲味道,以財主為首的組合一個賤一個奸,比賞金獵人一pair更搶戲。由其李安納度經過近年與不少名牌導演合作過後(Cline Eastwood、Christopher Nolan、Martin Scorsese...),演技漸趨成熟,由從前帶著幾分輕佻的美少男到現在演繹一些神經質角色時,戲路與演技越見廣闊,手到拿來,具備突然爆發的力量,大屋一段更顯功力。Samuel Jackson亦奉獻了從影來其中一個最佳演出,飾演的老狐狸叫人心寒。可惜地,兩角都不獲奧斯卡堤名,實屬今屆的兩顆遺珠。反觀入圍男配角的Christoph Waltz純粹照辦煮碗《希魔》的演繹,只是延續之前德國軍官的離經叛道,雖有高水準演出,但稍欠突破。


總的而言,《黑殺令》無疑為QT帶來另一高峰,是自《危險人物》以來最耐看的一部作品,標記式的暴力美學玩得淋漓盡致。對比導演以前作品,《黑》會相對容易入口,暴力元素依舊但稍作收歛,「玩野程度」與口水亦比《希魔》來得少,接近三小時片長節奏明快,沒有拖場。作為QT的fans相信不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