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op Down MenusCSS Drop Down MenuPure CSS Dropdown Menu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少女成長印記

把《接近無限溫暖的藍》設定為同志電影沒有偏離,但實質上《接》更貼近為一個關於青春少女自我探索的故事,一個少女的成長印記,多於單純描繪女同性戀愛的同志電影。導演在處理同志題材方面,與《春光乍洩》無異,沒有刻意去強化同性戀者與社會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矛盾,只有前半一少段Adele與女同學的對罵有比較明顯的著墨,其餘留白作結,這是比較其他同類型電影少見的做法。導演采取了一個比較溫和比較貼近大眾的方式去展現兩個女性的戀愛,淡化同性戀身份,基本上把Emma角色換成男角亦絲毫沒有違和感。畢竟最終二人分手都是基於背叛、寂寞、階級差異等老生常談的因素,與同志身份扯不上半點關係。相信導演希望的是,透過電影,讓除了同志觀眾外,普羅大眾不論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觀眾一樣可以從中取得共鳴。所以原著漫畫中Adele與父母的衝突在搬上大銀幕後亦被刪掉。

《接》片長三小時,但充滿活力的剪接為影片添多了幾分色彩。有別於傳統荷李活單一樣板的剪接模式,法國電影剪接風格更為跳躍、更為大膽,大大省略了過多無謂枝節,單刀直入。一秒前,Adele與Emma在草地互相試探調情,鏡頭一轉已經是二人赤裸裸的激烈做愛,完事後一下子又閃到二人示威的場面,每個場景之間都省卻了時間性又或者地域性的連結。這種沒有連貫性的跳接一直貫穿影片,觀眾需要不時作思緒的自我整理,去聯結或構想故事發展到那一個地步。影片貫穿了十年多,一直都沒有刻意去交代每個場景的年份,正正因為這種跳躍式的剪接,對於一些被荷李活模式洗腦的觀眾可能有點難受。

剪接以外,充滿實感的攝影風格亦貫徹全片,三個小時裡幾乎沒有一些定下來的鏡頭,Track Shot等電影常用鏡頭通通被導演所放棄,取而代之的是不段輕微搖晃顫動的拍攝手法。這種處理與我們平常的視覺觀點比較貼近,有利於營造真實感覺,視線不斷四處游走,就似一直帶領著觀眾漫游四處(甚至二人肉體),尤其在描繪二人情感下,來得更為細膩自然,為影像賦予上生命力。例如第一場示威采就用了正面跟拍,Adele往前走,鏡頭就一直往後退,沒有任何花巧設計,單是觀看Adele的五官神情,已經魅力非常。導演經常利用特寫甚至乎大特寫鏡頭去填滿銀幕空間,刻意張焦點放於Adele身上(尤其嘴巴),大口大口的吞嚥、初嘗生蠔的體驗、熱情似火的法式濕吻,每個嘴巴的Close Up都拍得充滿意象,充滿魅力,同時借此道出Adele真性情、自然、毫不為自己掩飾的一面。

《接》的耐看很大程度是基於影片為數不少的象徵暗示。明顯的,借生蠔作Adele接受同性戀愛的啓示,由原來喜愛意粉討厭海鮮,到後來接受生蠔,暗示了Adele對同性戀愛的開放程度,慢慢開始接受自己的性取向,跨越自我的心理關口。後來Emma到Adele家作客,吃

慣了生蠔的Emma只能勉強細啖細啖的吃下意粉,某程度上象徵了Emma對與男性戀愛的抗拒,而Adele則能接受意粉(異性戀愛)抑或生蠔(同性戀愛)。同時間,兩種食物亦對比了兩個家庭,兩個大相逕庭的生活態度。這種有意無意的暗示,與充滿象徵意味的設計,一直穿插全片,極具可觀性。其中一段借美國電影與歐洲藝術的對比側寫二人階級差異更是幽了荷李活一默。

除了史詩式大製作外,基本上沒有片商願意去拍一部三小時的電影,愛情甚至同志類型更是寥寥可數。要張一部同志電影拍成一百八十分鐘其實已經是一個極之大膽的挑戰,難得的是導演沒有浪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幕都作推展劇情和塑造人物之用。開場第一幕,已經開始向還未坐穩的觀眾傳遞信息,究竟一個經常追巴士的女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導演以追巴士作為Adele成長旅程的起點,結尾以離開畫展作為一個旅途的結束,兩個鏡頭如出一轍,向鏡頭走遠,簡單直接,首尾呼應,更勝千言萬語。


作為2014年觀影的起步,相信《接近無限溫暖的藍》絕不會令影迷失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